最新文章

2024年與2025年香港施政報告比較

新聞稿發佈日期:9/28/2025


2024年香港施政報告於10月16日由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,主題為「撥雲見日 續航有為」。報告強調「由治及興」,聚焦經濟復蘇、民生改善及國家安全,推出多項措施應對疫情後挑戰,包括人才引進、房屋供應及產業多元化。相較之下,2025年報告主題為「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」,延續前一年方向,但更注重改革創新、AI應用及北部都會區加速發展,強調融入國家發展與國際競爭力提升。兩者均以「一國兩制」為基石,但2025年更側重科技人才一體化及綠色轉型,預計投資規模更大(2025年提及更多優惠包)。



以下是主要政策領域的並列比較(基於官方報告結構,2024年涵蓋類似領域,但細節更注重即時復蘇;2025年則強調長遠改革):



1. 「一國兩制」行穩致遠 強化治理體系





  • 2024年:強調維護國家安全,完善「愛國者治港」,加強公務員培訓及反腐機制。推出「愛國教育」計劃,包括學校推廣國情教育及紀念辛亥革命。



  • 2025年:延續並深化,新增「部門首長責任制」及「AI效能提升組」,強化調查機制。重點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,推廣中華文化。

  • 比較:兩者相似,但2025年更融入AI治理工具,治理更現代化。



2. 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





  • 2024年:成立「北部都會區發展辦公室」,規劃河套深港科技園、新田科技城,推動填海及交通基建(如洪水橋站),目標提供90萬單位。



  • 2025年:升級為「北都發展委員會」,下設專責組,簡化法律程序,加速「拆牆鬆綁」及基礎設施建設。

  • 比較:2024年側重規劃啟動,2025年強調執行加速,預計2025年土地供應更多。



3. 產業發展和革新





  • 2024年:推出「再工業化」計劃,重點生命健康、AI及新能元宇宙產業,提供稅務優惠及InnoHK集群,吸引內地企業。



  • 2025年:擴大優惠政策包,新增飛機回收、數據科學產業,利用科研資金拓展應用場景,招商國際頂尖企業。

  • 比較:兩者均推產業多元化,但2025年更注重綠色及AI應用,政策更精細化。



4.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





  • 2024年: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,推動「八橫兩縱」高鐵網絡,擴大「引進來、走出去」,支持企業北上。



  • 2025年:強化「出海」平台,推進數字貿易及大灣區融合,擴大國際合作。

  • 比較:相似框架,但2025年更強調數字化及全球供應鏈角色。



5. 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





  • 2024年




    • 金融:發展綠色債券、虛擬資產監管,強化離岸人民幣中心。

    • 貿易/航運/航空:擴大自貿協定,綠色港口計劃,機場三跑擴建。

    • 法律:設立國際法律人才庫。



  • 2025年

    • 金融:強化股票/債券市場、金融科技及資產管理。

    • 貿易/航運/航空:數字貿易、大宗商品交易、「鐵海陸江」聯運、機場城市。

    • 法律:推動國際調解院及仲裁。



  • 比較:2024年更注重基礎鞏固(如監管框架),2025年強調創新應用(如風險管理、綠色金融),國際定位更積極。



6. 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體化發展





  • 2024年:擴大人才計劃(Top Talent Pass),增加大學宿舍,推動STEM教育及與內地互認資格。



  • 2025年:打造國際教育樞紐,放寬自資收生,招攬國際人才,發展應用科學大學及DSE國際認受性。

  • 比較:兩者均推人才引進,但2025年更一體化,強調科技教育融合。



其他民生領域(房屋、安老、文化體育旅遊)





  • 2024年:房屋供應目標30萬單位,推「北部都會區房屋」;安老擴大社區護理;文化推廣「香港故事」,體育備戰奧運。



  • 2025年:延續房屋目標,新增安居措施;安老強調「樂齡科技」;文化旅遊融入北部發展。

  • 比較:2024年更注重即時民生(如房屋配售),2025年融入改革(如科技安老),關愛更全面。



總體而言,2024年報告更像「復蘇藍圖」,聚焦疫情後穩定;2025年則為「深化版」,強調改革動能與可持續發展。兩者互補,預計帶動GDP增長(2024年目標3.2%,2025年或更高)。詳細全文可參考官方網站:2024年(policyaddress.gov.hk/2024),2025年(policyaddress.gov.hk/2025)。


資料原文: 亞洲新聞稿聯綱: https://www.pressasia/content/11/2024年與2025年香港施政報告比較

亞洲唯一擁有超過100個網站平台

赤書傳媒擁有專業網絡技術,是亞洲唯一擁有超過100個網站平台的新聞傳播網絡。我們透過各平台在香港本地及亞太各地傳播企業訊息,有效提升企業在亞太地區的知名度。

我們的多平台分發系統覆蓋香港主要媒體門戶、行業垂直網站、財經平台及社交媒體,確保企業訊息能夠精準觸及目標受眾。同時,我們的亞太網絡延伸至台灣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日本、韓國等主要市場,幫助企業實現區域性品牌擴張。

我們的技術平台能夠實時追蹤新聞稿表現,提供詳細的閱讀量、點擊率、媒體引用等數據分析,幫助企業優化傳播策略。無論是本地市場深耕還是亞太區域擴展,赤書傳媒都能提供最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
憑藉我們獨特的平台優勢和專業的內容創作能力,我們已幫助數百家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,實現業務增長。選擇赤書傳媒,就是選擇了一個強大而可靠的合作夥伴,助您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。

了解更多
媒體網絡

常見問題

新聞稿發布後,通常24-48小時內就會開始被媒體收錄和報導。第一週是曝光高峰期,但優質的新聞稿會在發布後數週甚至數月內持續產生影響,特別是在搜尋引擎結果中。

我們的網絡包括香港主要新聞門戶、行業垂直媒體、財經平台、社交媒體影響力賬號,以及亞太地區的合作媒體。具體平台列表可根據客戶需求提供,我們也會根據客戶行業特性推薦最適合的發布渠道。

EEAT文章特別注重展現專業知識(Expertise)、權威性(Authoritativeness)和可信度(Trustworthiness),這些是Google搜尋排名的重要指標。與普通企業文章相比,EEAT文章更強調深度行業分析、數據支持和實用價值,而非單純的產品推廣,因此更易獲得搜尋引擎青睞和讀者信任。

我們通過多種策略提高媒體採用率:1) 專業的新聞稿撰寫,確保內容具有新聞價值;2) 精準的媒體定位,將新聞稿發送給最相關的記者和編輯;3) 建立長期媒體關係,了解媒體偏好;4) 提供高質量的視覺素材,增加報導吸引力;5) 選擇最佳發布時機,避開新聞高峰期。
<